◆ 中小企业出海方案定制 ◆ 跨境事务服务生态合作 ◆ 全球化人才共享互助
客服热线:13522197545Hyaband Headlines
发布时间:2025-05-14
5月6日,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的纪念日。(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)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当日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介绍,经双方商定,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,“双方交流和理解将更加深入,这将为中欧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”。
此前的4月3日,商务部也向外界宣布,中欧双方同意尽快重启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谈判,为推动中欧企业开展投资和产业合作营造良好环境。要知道,在2024年欧盟突然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.3%反补贴税。而4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所谓的“对等关税”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行为,引发了中国和欧盟两大经济体关系的微妙变化。
借中欧建交50年的机遇,中欧关系正迎来“逆风”下的彼此吸引力。这对中国企业而言,也是一深度融入欧洲市场的大好时机。而事实也确实如此,根据欧盟中国商会发布的《2023/2024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报告》显示,欧洲在中国企业海外布局和投资目的地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,成为大量中国企业出海战略中的“必争之地”。
1 从“市场开拓”到“生态融合”:中企欧洲布局的范式升级
现在,中国和欧盟互为彼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。过去十年,欧洲曾是中国企业技术升级的重要跳板。欧债危机期间,欧洲资产估值低迷,中国企业借机完成了一系列的标志性并购合作:
2012年,三一重工以3.24亿欧元收购德国混凝土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,开创了中国制造业整合欧洲百年技术品牌的先河。
2016年,美的集团斥资45亿欧元收购库卡机器人,填补了中国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技术空白。
然而,随着欧盟外资审查趋严,单纯的技术并购模式已难以为继,中国企业正转向“技术共生”策略。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投资18亿欧元建设电池工厂,不仅输出产能,更与宝马、大众等车企联合研发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。新能源汽车狂魔比亚迪在匈牙利设立新能源车生产基地,同步引入本土供应链,实现“欧洲研发+中国制造+本地化供应”的闭环。
本土化运营成破解“反倾销”困局的关键
欧盟近年来对中国光伏、电动汽车等行业发起多起反倾销调查,但中国企业通过供应链本地化成功破局:
TCL在波兰建立年产500万台电视的制造基地,80%零部件来自中国,但在欧洲完成组装,规避了整机进口关税。
通威股份与波兰企业合作建设100MW光伏电站,以“本地化生产+绿电认证”应对欧盟碳关税。
据欧盟中国商会报告显示,2023年中国对欧绿地投资占比升至6%,远超并购(3%),表明中企正从“资本出海”转向“产业扎根”。
2 欧盟监管提高门槛:出海需要寻找新路径
欧洲5亿人的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,这对能够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、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。但欧盟标准的存在,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,逐渐成为划分经济势力范围的隐形界碑。
欧盟近年来通过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(GDPR)、《外国补贴条例》(FSR)等法规,构建了全球最严苛的监管体系。中国企业面临双重挑战。
在数据合规方面,SHEIN将全球数据中心迁至爱尔兰,以符合欧盟数据本地化要求。而面对更严苛的碳关税,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迫使中企加速绿电转型,如蔚来在慕尼黑研发中心100%采用可再生能源。
欧盟市场的高门槛不仅体现在合规成本,更在于技术标准话语权的争夺:华为以4.7万项5G专利深度参与欧盟5GPPP项目,成为标准制定不可或缺的力量;宁德时代联合蔚来在德国推动换电标准,试图打破欧美主导的充电接口体系。
布鲁塞尔智库“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”就曾指出:“未来十年,中欧竞争的核心将是规则制定权,而非单纯的市场份额。” 中国企业若想在欧洲市场穿透“合规铁幕”,就必须在其标准制定会议桌上夺取话语权。
3 中企出海欧洲的2.0时代”
欧盟统计局4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0.4%。尽管经济表现好于预期,但欧元区4月经济信心持续下降,达到近期低点。分析认为,增长主要得益于欧洲出口商在美国关税政策实施前加紧出货,推动净出口上扬。
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和欧洲国家意识到,全力回归经济增长的正轨,才是当务之急。而此次中欧关系的新变化,无意为欧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丝温暖。
早期中企依赖低价策略进入欧洲,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集中在传统制造业等领域,如今则通过技术溢价和品牌高端化破局。
例如大疆占据欧洲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%份额,其成功源于专利壁垒而非价格战;字节跳动旗下TikTok以本土化内容运营,在欧洲月活用户突破1.5亿。
当前全球化呈现出区域化特征。虽然近年来中国对欧盟企业的并购数量和金额都有所下降,但在“逆风”考验下,中欧经济存在高度的互补性,双方贸易仍展现出双向引力,经贸往来已超越简单的商品交换,逐渐形成一种“战略性相互依存”。数据显示,2023年,中国在欧盟外国直接投资绿地项目总数(6%)中所占份额高于收购的份额(3%)。欧盟的高端装备、奢侈品在华年增速超10%;而中国新能源、数字经济更为欧洲绿色转型提供解决方案。
2025年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,也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关键节点,既是里程碑,更是新起点。对中国企业而言,唯有从“走出去”升级为“走进去”,才能在欧盟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。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所言:“在全球化碎片化的时代,中欧合作不是选项,而是必然。”
海燕邦邦
专注中国企业出海欧盟服务
如果您有出海需求或出海合作意向
请联系我们
hyaband@163.com
海燕社区正在建设中,请耐心等待~!